“公爷说的没错,假以时日晚辈终将成为皇帝最大的威胁。”
沈忆宸苦笑着回应一句,其实这个道理他并非不懂,相反很久之前就已经预判到这种情况的发生。
华夏这数千年来的悠长历史,带来的最大好处,就是几乎任何事情都能从历史长河中找到先例。身为权臣却励精图治,扭转国家的衰败走向,为江山社稷带来繁荣跟发展的,最出名者莫过于霍光跟张居正。
很不凑巧的是,这两人死后都遭到了“好学生”皇帝的清算。
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结果,究其根本原因除了他们两人本身飘了,很多行为有意无意的凌驾于皇权之上,给小皇帝带来了压迫跟屈辱感外。
更重要的一点在于,封建社会你培育的皇帝能力越强,双方权力争夺上面的矛盾就愈发不可调和,直至最终爆发只有一方能成为胜利者。
简单点解释,就好比沈忆宸培养明良帝朱见清,他不期望大明未来出现一个昏君,定然就得把对方望着雄才大略的方向发展。
可问题是,真要培养出一个雄才大略的英主,他还愿意处处受限制于“老师”沈忆宸的掣肘吗?
要么沈忆宸意识到情况不对,选择功成身退移交权力,要么就是皇帝到了按捺不住的那一刻主动来抢。真走到了这一步,在皇权面前所谓的“师生情谊”很有可能不堪一击,就好比万历帝为了泄恨,险些把张居正给挖出来鞭尸!
“公爷,可如果晚辈不出手对付曹吉祥,他造成的危害可能更胜于王振。北方也先已经联合了关西七卫跟东察合台汗国,大战一触即发,攘外必先安内!”
沈忆宸无奈的为自己辩解一句,哪怕明白终有一日与皇权产生冲突的道理,也不意味着能就此收手。相反沈忆宸的终极目标,恰恰是限制封建王朝皇权无限扩张,把家国命运不再寄托于个人英明神武上面。
他唯一能期盼的,便是自己不要与明良帝朱见清,走到万历帝与张居正的那一步。
“攘外必先安内没错,但向北你不应该无召调集山东卫跟福建卫兵马,陛下他今年已经十一岁了,不再是那个懵懂无知的孩童。”
“你的举动,是在挑战帝王的权威,后患无穷!”
成国公朱勇痛心疾首劝诫了沈忆宸一句,经历数朝他见识过太多飞鸟尽良弓藏的场景,最是无情帝王家,不要以为自己有着帝王师的头衔,就可以肆意妄为。
当年沈忆宸无召领军赴京能安然无恙,明面上的理由是国之危难之际不拘小节。实际上真正的理由,是那时候的沈忆宸害很弱小,哪怕有地方卫所军几万兵马效忠,朝堂中枢依旧有着随意制衡他的能力。
比如说京师重新征召的班军跟天子亲卫,北方防线的边军,南方靖远伯王骥统帅的麓川军等等。这里面任何一支兵马,都能对沈忆宸掌控的势力进行镇压,皇帝不太担心出现一家独大无法制衡的场景。
现如今时过境迁,靖远伯被封为靖远公永镇麓川,边军派系基本全换上了沈忆宸的人,就连死对头忠国公石亨,恐怕都会唯沈忆宸马首是瞻。
掌控的权势越大,就越应该小心谨慎,不要流露出自己的实力让皇帝感到惊恐。成国公朱勇不知道现在还算年幼的明良帝朱见清怎么想,但凡一个成年皇帝面对这样的臣子,恐怕晚上睡觉都不安稳!
“公爷,晚辈没得选择,我不能赌提前把计划告知给陛下,曹吉祥是否能提前得知。没有了先发制人的优势,全面爆发内战京师将生灵涂炭,连带影响到即将要开展的北伐。”
“陛下就算真的忌惮于晚辈,那也是以后的事情了,人要更看重当下!”
听到沈忆宸的回答,成国公朱勇当即怒急攻心的回道:“你……”
可是这个“你”字刚说出口,就立马因为气急而剧烈的咳嗽起来。见到这一幕的沈忆宸,心中可谓是五味杂陈,再如何盛极一时的大明国公,终究还是逃脱不了岁月的洗礼,成国公老了……
于是乎沈忆宸伸出手来,轻轻的拍着成国公朱勇的后背,一边帮他捋顺气,一边开口说道:“公爷的告诫晚辈心里面明白,可很多时候有所为有所不为,北伐在即我必须要保证后方的安定,让大明将士能安心在前方浴血奋战。”
“人生在世岂能尽如人意,但求无愧于心即可。”
说罢,沈忆宸默默长叹一口气。
可能是感受到沈忆宸心中的无奈,成国公朱勇缓和了一下自己情绪,尽量心平气和的说道:“我能理解你的身不由己,事情已经走到这一步,再多说无益。”
“我唯一能赠送给你的告诫,只有四个字。”
“急流勇退。”
说完这句话后,成国公朱勇轻轻拍了拍沈忆宸的肩膀,就一个人朝着宫外走去,在落日余晖照射下,留下一道长长的影子。
退?
常言道退一步海阔天空,成国公朱勇没有凌驾皇权的野心,他给出沈忆宸的建议是移交权力。
但问题是,沈忆宸什么时候才能退?
如果北伐成功,那么沈忆宸的个人威望将达到一个无法企及的巅峰,又能轻易的从朝堂退下吗?
想到这里,沈忆宸嘴角又流露出苦笑,明明是拿下曹吉祥的“喜悦”日子,却带来了一场更大的危机感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